- 道教義樞
- (道教義樞, 道教义枢) 道書名。 是一部綜述道教義理富有道教哲學思想內容的類書。 原十卷。 凡分三十七門﹔今存缺卷五〝三乘義〞和卷六, 存目三十二。 孟安排纂集。 約成書於唐高宗顯慶元年(656)至麟德二年(665)間。 此書是依據《洞玄靈寶玄門大義》(簡稱為《玄門大義》)纂集而成。 作者有感於以〝其文浩博, 學者罕能精研, 遂使修證迷位業之階差, 談講昧理教之深淺〞(序), 依準此論, 芟夷繁冗, 廣引眾經, 以事類之, 纂集而成。 謂借以〝顯至道之教方, 標《大義》之樞要〞, 故取書名曰《道教義樞》。 舉凡道教義理名數之重要者, 分為三十七門, 首以駢文提其旨要, 名之曰〝義〞, 次加以解釋, 皆廣引經籍及魏晉諸師之說, 並論析之。 其所舉三十七門, 從道德義起, 依次為法身、 三寶、 位業、 三洞、 七部、 十二部、 兩半、 道意、 十善、 因果、 五蘊、 六情、 三業、 十惡、 三一、 二觀、 三乘、 六通、 四達、 六度、 四等、 三界、 五道、 混元、 理教、 境智、 自然、 道性、 福田、 淨土、 三世、 五濁義談到動寂、 感應、 有無、 假實義終。 其中第五卷〝三乘義〞及第六卷〝六通義〞、 〝四達義〞、 〝六度義〞、 〝四等義〞五門已佚, 實存三十二門。 釋義中, 亦有兼釋及其他名義者。 其術語、 義理不僅多取於佛教者, 其務分縷析, 盡遣四句, 唯立中道之論析方法, 亦頗似釋家, 頗能反映出唐代道教理論吸取佛教義理而演化的狀況。 所論限於義理, 不及方術。 如《道德義》謂〝有無斯絕, 物我都忘〞, 為道德之極致。 又從體用關係論道德, 謂道德以無體為體, 無用為用, 而無一法非其體, 無一義非其功。 又謂道之無為有四義: 〝非攀援識慮故無心, 無質礙分別故無形, 不為名言所得故無名, 無常不能遷改故無時〞。 又如《法身義》謂元始、 老君各有本跡三身, 而六身唯一法身, 法身之體即是真道, 真道即是無累妙心, 寂不可見故名曰妙無, 動時乘跡故名曰妙有。 此法身非色非心而能色能心, 具常存、 快樂、 自在、 清靜之四德。 眾生性本澄清清靜, 迷此理為惑覆, 了此理名性顯。 再如《自然義》謂本無自性名曰自然, 示因緣者強名自然。 《道性義》謂一切含識乃至畜生、 果、 木、 石者皆有道性(卷八)。 《有無義》謂有無唯是假偽, 道無不在, 有即妙有, 無即妙無, 達觀兼忘, 又忘其所忘, 知泯於有無, 神凝於重玄, 是窮理盡性者之所體證。 至如〝三寶義〞、 〝位業義〞、 〝三洞義〞、 〝七部義〞、 〝十二部義〞等, 皆取自《玄門大義》〝十善義〞、 〝因果義〞、 〝五蘊義〞、 〝六情義〞、 〝三業義〞、 〝十惡義〞、 〝三界義〞、 〝五道義〞、 〝福田義〞、 〝淨土義〞等, 名和義多同佛教, 或僅大同小異耳。 舉凡道教之義理咸備於斯, 集隋至初唐道教理論之大成。 對研究隋唐道教思想有重要價值。 是書收入明《正統道藏‧太平部》諸帙, 涵芬樓影印本《道藏》第762-763冊。 另外《玄門大義》之義理名數目, 依次有正義、 釋名、 出體、 明同異、 明次第、 詳釋、 釋本文、 釋神符、 釋玉訣、 釋譜籙、 釋戒律、 釋威儀、 釋方法、 釋眾術、 釋記傳、 釋贊頌、 釋表奏和明教、 明行共二十目, 除與本書分目不同外, 其文均可於本書中檢考。 《靈寶玄門大玄義》收入明《正統道藏》太平部〝儀〞帙。
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. 2013.